一、小区试验及基本情况 考虑到喷施EM原露浓度与化肥磷酸二铵的交互作用选用L8(4×24)正交表,表头设计如下: 注:调查时间7月8日,每小区取样20株平均值。 注:单株鲜重7月8日测20株平均,单株粒重20株平均值。
李炳成 崔珍
试验选择在商都县一良种场,海拔高度1550m,无霜期100天左右,年降水351.3mm,≥10℃的有效积温1900℃,年平均气温2.7℃,日照时数为2600-2900h。该场历年播种面积为4000亩左右,其中繁殖旱地小麦1200-1500亩,土壤为粟钙土。试验品种为当地优质小麦21号和内麦1号。试验田前茬为山药、去秋深耕, 历年亩产为200kg左右。
1.试验方法采取正交试验设计,因素水平见下表。因素
水平喷施EM原露浓度
A喷施时间
B施用磷酸二铵
C(kg/亩)1 清水(对照) 分蘖期 4 2 0.1% 孕穗期 5 3 0.2% 4 0.4% 列号 1 2 3 4 5 因子 A B A×B C C×A
2.每小区0.02亩,重复2次,随机排列,试验区肥力基本一致, 试验品种内麦1号,播前测得千粒重38.8g,净度97%,发芽率87%,小区播量为183.9g,每区8行,4月18日播种,5月8日出苗,田间出苗率92.4%。
3.喷雾方法,按试验要求用量,每小区0.8kg水,对照区只喷等量清水, 达到喷洒在麦类植株上均匀又不淋失,整个试验用市售的小喷雾器喷,注意了与对照区的隔离。
大面积示范同试验一样, 地点选择在该场北坡, 房子地和三喇嘛弯历年产量75-200kg,去秋深耕。
二、试验结果
通过试验表明,在小麦分蘖、孕穗期喷施EM原露对小麦植株高度旗叶片宽长及叶面积,小麦千粒重及产量均有影响
表1 L8(4×24)小麦喷施EM原露不同浓度株高叶面积调查表(一)小区号 1 2 3 4 5 6 7 8 处理内容 A1B1C1 A1B2C2 A2B1C2 A2B2C1 A3B1C1 A3B2C2 A4B1C2 A4B2C1 株高(cm) 100.9 100.0 100.4 101.2 96.5 101.5 104.5 96.1 旗叶面积(cm2) 10.6 12.04 9.2 13.4 7.5 8.4 11.3 9.0
表1 L8(4×24)小麦喷施EM原露单株重量与千粒重调查表(二)小区号 1 2 3 4 5 6 7 8 处理内容 A1B1C1 A1B2C2 A2B1C2 A2B2C1 A3B1C1 A3B2C2 A4B1C2 A4B2
C1单株鲜重(g) 11.2 12.8 9.8 11.8 9.3 11.1 11.6 11.2 单株粒重(g) 1.45 1.55 1.55 1.66 1.45 1.81 1.44 1.473 千粒重(g) 43 42.4 44.4 41.4 41.2 44 43.5 40.6
表3 旱地小麦喷施EM原露试验产量统计表(三)区
号处理
内容小区产量(g) 折合亩(kg/667m2) Ⅰ Ⅱ 合计 平均 Ⅰ Ⅱ 合计 平均 1 A1B1C1 2612 3024 5636 2818 130.6 151.2 281.8 140.6 2 A1B2C2 2917 2208 5125 2563 145.9 110.4 256.3 128.2 3 A2B1C2 2982 2608 5590 2795 149 130.4 279.5 139.8 4 A2B2C1 3037 2628 5665 2833 151.9 131.4 283.3 141.7 5 A3B1C1 2850 2885 5735 2868 142.5 144.3 286.8 143.4 6 A3B2C2 2691 2902 5593 2796.5 134.6 145.6 279.7 139.6 7 A4B1C2 3252 2383 5635 281.8 162.6 119.2 281.8 140.9 8 A4B2C1 2523 2796 5319 2660 126.2 139.8 266.0 133 合计 1143.4 1071.8 2215.2
表4 L8(4×24)小麦喷施EM原露正交试验产量分析表(四)因子
区号A
喷施浓度B
喷施时间
A×BC
化肥用量
A×C产量
kg/667m21 1 清水 1(分蘖期) 1 1(4kg/亩) 1 140.6 2 1 清水 2(孕穗期) 2 2(5kg/亩) 2 128.2 3 2(0.1%) 1 1 2 2 139.8 4 2 2 2 1 1 141.7 5 3(0.2%) 1 2 1 2 143.4 6 3 2 1 2 1 139.9 7 4(0.4%) 1 2 2 1 140.9 8 4 2 1 1 2 133 K1 268.8 564.7 553.3 558.7 563.1 K2 281.5 542.8 554.2 548.8 544.4 K3 283.3 K4 273.9 K1 134.7 141.2 138.3 139.7 140.8 K2 140.8 135.7 138.6 137.2 136.1 K3 141.7 K4 127 R 7.3 5.5 0.3 2.5 4.7 cT=1107.5 S 179.58 60.8 0.18 12.5 44.18
表5 L8(4×24)小麦EM原露正交试验室内考种表(五)处理内容 株高(cm) 穗长(cm) 结实小穗 不孕穗 单株粒数 1A1B1C1 100.9 9.4 16.4 2.2 22.8 2A1B2C2 100 10 8.6 2.4 19.9 3A2B1C2 100.4 9.1 15.9 2.3 22.5 4A2B2C1 101.2 9.3 16.3 2.7 22.1 5A3B1C1 96.5 8.8 11.8 2.6 24 6A3B2C2 101.5 10.1 8.8 2.6 18.7 7A4B1C2 104.5 8.9 9.2 2.6 18.8 8A4B2C1 96.1 9.0 7.8 2.6 16
表6 叶面喷施EM原露对小麦粒数产量的影响表(六)处理 面积 千粒重 亩产量 增 减 地 名 内容 (亩) 穗粒数 (g) (kg) (kg) (%) 北 坡 +EM原露 6 17.2 40 129.9 4.9 3.92 对照 2 16.8 39.4 125 北 坡 +EM原露 6 18.8 39.6 142.1 5.8 4.25 对照 1 18.4 38.8 136.1 房子地 +EM原露 15 21.2 38.6 146 9.6 7.04 对照 1 19.8 38.6 136.4 三喇嘛 +EM原露 8 16.4 39.0 116.6 4.3 3.83 对照 1 15.8 39.0 112.3 平均 +EM原露 133.7 6.2 4.86 对照 127.5
注:不同地形EM原露示范结果:EM原露浓度为0.2%。
从表中可以看出:
1.EM原露对小麦植株高度及旗叶面积的影响,见表1直观分析, 本试验对小麦植株高度影响最大的是化肥用量和EM原露浓度。 最优组合为A2B1C2即分蘖期喷施0.1%EM原露每亩用化肥5kg,植株最高,可达102.5cm,影响旗叶面积主要因素是AB→C最优组合为A2B1C2即在亩施磷酸二铵5kg基础上分蘖期喷施0.1 %EM原露对旗叶面积有增大效果。
表7 EM原露对小麦散黑穗病的影响和调查小区
号
处理内容调查株数(株) 发病株数(株) 发病率
(%)Ⅰ Ⅱ 合计 Ⅰ Ⅱ 合计 1 A1B1C1 186 194 380 4 3 7 1.84 2 A1B2C2 178 196 364 2 3 5 1.37 3 A2B1C2 160 180 340 3 2 5 1.47 4 A2B2C1 160 160 320 3 4 7 2.19 5 A3B1C1 150 156 306 0 0 0 0 6 A3B2C2 142 188 330 2 3 5 1.52 7 A4B1C2 182 142 324 0 0 0 0 8 A4B2C1 188 186 374 3 3 6 1.6
2.EM原露不同浓度,不同喷施时期对小麦千粒重的影响,(见表2)直观8个小区以第三小区和第七小区千粒重量最高,组合分别为A2B1C2、A4B1C2,相比只是A因素(即喷施浓度)不同,在亩施磷酸二铵5kg基础上喷施0.1%-0.4 %EM原露影响小麦千粒重,综合分析,以A2B1C2最高为44.6 与第一小区(对照)比较千粒重增加1.6g。
3.EM原露对小麦产量的影响。试验表明:影响本试验主要因素是EM原露浓度(A),其次是EM原露喷施时期(B)以EM原露浓度0.2%产量最高(A3)与对照比增产7.3kg,增产率为5.43%,比0.1%浓度增产1.1kg;喷施时期以分蘖期产量最高,最优组合为A3B1C1,产量可达140.9kg。
4.EM原露对小麦散黑穗病影响,防治小麦散黑穗病历年都是经过变温浸种来防治,一般农药对其作用不大,而我县由于地温低,播种至出苗时间长,达20-22天,因此感病机会就大,大田间一般发病率可达8%-10%, 经试验使用EM原露对小麦散黑穗病有显著防治效果(见表7)。
三、初步结论
经过一年试验观察和示范,认为EM原露对小麦植株高度、旗叶面积、千粒重、产量及散黑穗病都有影响,尤其是对千粒重效果比较显著,本试验增加1.6g,对散黑重病防治效果显著,值得进行大面积示范,本试验是在遇到几年罕见的大旱,尤其是:“伏旱”情况下取得的,有待今后继续试验。